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四千零二十七章 人机融合技术将改变战场模式(2 / 2)

陈老微微颔首,补充道:“或许可以借鉴航空领域的‘人在回路’控制理念。AI作为‘副驾驶’持续提供最优方案,人类指挥官则像‘机长’,拥有最终否决权,但必须承担决策后果。

同时建立算法审计机制,每次重大决策后回溯AI的运算逻辑,确保其没有偏离人类设定的价值框架。”

“说到价值框架,这恰恰是最难量化的部分。”林教授神情凝重,“说道: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战争伦理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的AI系统如何避免陷入‘文化偏见’?比如某些国家可能默许对敌方基础设施的攻击,而我们坚守‘保护民生’的原则,算法该如何平衡?”

这个问题让现场陷入短暂的沉思。片刻后,负责海军作战模拟的钱主任提出新思路:“或许可以开发‘伦理沙盒’。

在训练阶段,让AI接触海量不同场景的伦理困境,通过强化学习建立多维度的决策模型。

同时,定期由军事伦理委员会对算法进行价值校准,就像给机器安装‘道德补丁’。”

“但‘道德补丁’的更新速度能否跟上战场变化?”孙教授依然持怀疑态度,“去年某国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制造虚假情报,导致国际冲突升级。

当敌方刻意制造伦理陷阱时,我们的AI系统能否识破伪装?”

“这就需要构建AI与人类的互补优势。”

周教授迅速回应道:“人类擅长处理模糊信息和复杂情感,而AI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具有天然优势。

我们可以设计‘双轨决策’机制——AI负责快速筛选可行方案,人类指挥官则通过经验和直觉评估潜在风险,最终融合形成决策。”

讨论愈发深入,从算法伦理到权限分配,从文化差异到攻防对抗,专家们各抒己见却又彼此呼应。

会场穹顶的环形射灯在大理石地面投下交错光影,后排媒体记者架起的摄像机镜头如同一排金属眼睛,牢牢锁定着这场关乎未来海战走向的辩论。

吴浩背靠皮质座椅,手中平板不断记录着专家们的观点,一身修身西装在一片军装与正装的人群里显得格外醒目。

“吴总既然提出了了人机融合系统这个概念,想必有更独到的见解?”

专攻人工智能的周教授突然将话题抛向台下,金属麦克风的嗡鸣在空旷的会场里激起回响。瞬间,上百道目光穿透悬浮的激光笔光斑,齐刷刷聚焦在吴浩身上。

前排海军军官们不自觉挺直腰板,后排记者纷纷调整机位,快门声如同细密的雨点击打在会议手册上。

吴浩放下手中透明折叠平板,微微坐直身体,对着面前的麦克风开口:“各位前辈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声音通过环绕音响扩散到会场每个角落。

“关于决策权归属,我想起团队在实验室做过的压力测试。

当AI同时接收敌方十路假情报与三路真实威胁时,人类指挥官平均需要27秒才能梳理出关键信息,而系统完成威胁排序仅需0.3秒。”

会场传来零星的抽气声。吴浩轻点手中的透明折叠平板,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红蓝交织的虚拟战场,舰艇模型在数据流中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