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爱德堂(圣母堂)孤儿院(又称育婴堂)1889年创办,1901年从滨江路圣心堂迁到下铁路坝圣母堂内。因为办院的宗旨就是“本着博爱慈善的精神,收容那些无依无靠的儿童,或被遗弃的婴儿(一般都是女儿),以及一些有残疾的小孩,使他们不致死于非命,给他们受洗入教,使他们成为教友。”
据廖德英在《记宜昌圣母堂孤儿院》一文中回忆:“婴儿进院后,一般雇请外面的奶妈喂养,每月付给奶妈一定的喂养费。没有雇到奶妈的婴儿,就在院内由修女或大孤儿用牛羊奶、稀粥喂养。”四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算术;六七岁开始学习教会的经言要理;十岁左右开始扫地洗衣,或者到山上去砍柴;十五六岁要学会缝纫、刺绣、做鞋、织布等手工劳动。从她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孤儿院的伙食有保障,每周有肉吃,逢年过节还会“打牙祭”,长大了可以嫁人,但对方必须是教友,如果不是也得先受洗入教才能答应婚事。
孤儿院先后收养的婴儿有1000余人,创办初期婴儿数量很少,1920年增加到40人,除了940年宜昌沦陷前婴儿数猛增到150人,以后常年保持在80人左右;到抗战胜利还有120人,此后所收婴儿逐年减少,到解放前夕院里还有70余人;1952年政府接管分流停办时,院内还有44人。年龄小的到学校读书,老弱病残的进了社会福利院,年轻的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找到了自己的本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可是和她所介绍的一样:“孤儿院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就从入院的婴儿来说,有时一天在门口捡好几个婴儿,有的捡进来就是死婴,还有的只不过几小时,或者只几天就死了。”“特别是宜昌沦陷后,饮食得不到保证,营养不良,加上传染病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还有的成了畸形或残废。”那就是非常时期。当然,孤儿院的规矩很严,体罚很寻常,拳打脚踢也是有的。谁叫他们是弃婴呢?但是说将婴儿用来做实验、做药方都是无稽之谈。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