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六、三线建设的以后(2 / 2)

大三线建设从1964年到1978年共计14年,若包括1958年到1964年的前期筹备的6年,共有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年。在横贯了三个全国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我国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由各地基干民兵组成的民工的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省兴建的数量更多的**线建设。

(图解:攀枝花三线建设纪念馆群雕)

1979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到1983年底,国务院专门成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调整改造。首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停建、缓建了一批基建工程;其次,将一些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开始转向民品生产;再次,对极少数选址不当,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和科研所,实行关、停、并、转、迁。说的更简单点,就是国家不再为三线建设的厂家负担全部投资(俗称"断粮"),而是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扶持(俗称"分手费")。于是,广大三线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历程。

宜昌的众多三线厂也不例外,它们有的远走他乡,另谋发展,比如827很早就迁到惠州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去了;502搬到武昌汤逊湖畔,摇身变成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706一分为二,大部分搬到杭州富阳,留宜的那部分1993年已搬入城区绿萝路,番号改为中船715所宜昌分部,后并入710所;066基地最值得敬佩,先是军转民,开发生产出的"江北"牌双排座轻型客货两用车和"万山"牌两个轻型客车系列以及机电产品,然后远走孝感,研发出新型导弹系列。有的和809、388等厂一样,走出深山,**宜昌高新开发区,从调整的"阵痛"中走出来,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产品和企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在宜昌开发区落户的原三线军工企业达14家,2015年主导产业的总产值76。4亿元,占主体园区工业总产值的37%,初步形成了民用航空航天、海洋舰船科技、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所以,不管是走还是留,都是寻求一次凤凰涅槃的过程。

(图解:群雕铭记峥嵘岁月熔铸历史丰碑)

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当年把很多大工厂都迁移到内地,迁移到山沟里去,或者在山沟里建新厂,既增加了建造成本,也加大了运输费用,耗资**而得不偿失,更造成了**的浪费,属于"穷折腾"。其实这就是书生的一面之词,离开了当年的国际形势,离开了对战争的未雨绸缪而谈论经济效益,无疑就是纸上谈兵。想一想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手忙脚乱,想一想以后悲壮的宜昌大撤退,就不得不承认***说得很有道理:"有人想等三线建设好了再打仗。我看美帝国主义不一定会等你的,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等你建设起来才打?也可能你没有建设起来它就打,也可能你建设起来了它又不打。所以,我们要有两手准备。"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评价,但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空前的壮举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三线建设用了20年时间彻底改变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面貌,包括宜昌在内的一大批古老的城市在注入了现代工业的能量后,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这一点也是不可置疑的;在那个**燃烧的岁月,数百万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挥洒了青春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那样坚定的信仰和人生观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请不要把我们的前辈称为"傻帽",也不要替他们的奉献感觉不值,而是应该和我一样,在这里向建设三线的所有前辈们表示敬意!

(原作于2011年9月10日,补充修正于2017年2月14日)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