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莫斯科会战中赢得最终的胜利,德国倾尽全力,准备了堆积如山的军火和物资,计划运往莫斯科外围防线。然而,德国本土与莫斯科之间相隔遥远,有上千公里的距离,这使得很多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经过严谨的评估,德国深知,若要发动一场具有决战性质的战略进攻,必须在前线囤积至少三个月以上的物资,才能为战事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过去三年多残酷的德苏战场上,德军损耗巨大,大量的汽车和骡马在战火中损毁,导致德国的运力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困境。为了缓解这一难题,德国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将俄罗斯原本的宽轨铁路改造成适合德军运输的窄轨铁路。但即便如此,运力缺口依旧十分巨大,远远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
关键时刻,朱由检展现出盟友的担当,向德国伸出了援手,支援给德国上万辆的大马力拖拉机和四轮拖车。这一及时的援助,犹如一场甘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运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德国运输车队在前往前线的途中,频繁遭受苏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些苏联战机如鬼魅般穿梭于天空,投下的炸弹无情地摧毁着德国的运输车辆和宝贵的物资,这一情况令希特勒忧心忡忡,困扰不已。
与此同时,盟军的飞机也对德国本土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德国境内的各类战略目标,如工厂、桥梁、铁路枢纽等,都成为了盟军飞机的重点打击对象。轰炸的力度之大,使得德国的供电系统也遭受了重创,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供电紧张的局面,这无疑对德国的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整个德国工业体系仿佛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停滞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希特勒怒不可遏,把空军元帅戈林揪出来狠狠的一顿臭骂。“赶紧给我找到一款新式飞机,打掉这些在柏林上空嗡嗡叫的苍蝇。”戈林元帅在元首的怒火下如坐针毡,无奈之下,只好匆忙找到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急切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
在德国的工业领域,施佩尔堪称权威,享有“经济奇迹创造者”的美誉。自担任德国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以来,他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通过集中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战争中后期德国面临资源匮乏以及盟军疯狂轰炸的双重困境下,依旧维持着一定水平的军备生产,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施佩尔深知当下局势的紧迫性,经过一番深入的调研与思考,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该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喷气式飞机项目的研究,但由于空军元帅戈林对这个项目并不看好,他固执地认为螺旋桨飞机足以满足战争需求,从而将原本分配给该项目的资源挪用他处,致使喷气式飞机项目被迫搁浅。
如今,盟军的轰炸已将德国逼入绝境,为了寻求转机,施佩尔决定重启这个尘封已久的项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终于诞生,它被命名为 262。这架凝聚着德国航空工业顶尖智慧的战机,全长10.6米,高3.83米,翼展12.56米,空重4120千克,装备有两台Juo 004 b - 1涡轮喷气发动机。
当 262进行试飞时,其卓越的性能令人惊叹不已。各项数据不仅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甚至在许多方面的性能表现都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这一结果令大明和德国的空军都感到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