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逃,看似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但实则困难重重,后果不堪设想。百万苏军若要撤离,往哪里逃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若逃向莫斯科,那无疑是将敌人引到了首都的家门口。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心脏,承载着国家的尊严与人民的希望。一旦德军兵临城下,民众的愤怒必将如火山般爆发,即便朱可夫并非有意引狼入室,但他作为苏军的主要指挥官,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人民迁怒,落得个如同袁崇焕般的悲惨下场。倘若选择逃向中亚,内务部绝不会轻易放过这种置国家和人民于不顾、临阵脱逃的行为。朱可夫必将被无情地扣上临阵脱逃的帽子,受到军法的严厉惩处,身败名裂。
逃肯定是不可能了,如今在全世界都传遍了朱由检杀袁崇焕的事情,五年平辽成了一个世界各国军界的笑话。朱可夫虽然没有夸下海口五年平德,但是如果朱可夫敢把德军引到莫斯科城下,凌迟处死都是对他最轻的处罚了。闹不好,老百姓真的会吃他的肉。
在这千难万险的困境中,朱可夫经过深思熟虑,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以攻为守。虽然德军来势汹汹,但苏军并非毫无还手之力。集中优势兵力,对德军钳形攻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然反击,打乱德军的合围节奏,或许能为苏军争取到一线生机。同时,利用苏军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局部地区展开游击战术,骚扰德军的补给线,削弱其进攻能力。
这样既能避免坐以待毙,又不至于背上临阵脱逃的骂名,更有可能在混乱的战局中寻找到扭转乾坤的机会,为苏军赢得重新组织防御或实施战略转移的宝贵时间。
朱可夫这种看似高明,实则非常愚蠢的决定,为后来苏军彻底失败,输掉战争,埋下了伏笔,朱可夫是一个杰出战术家,但绝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