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13章 神童(1 / 2)

南诏国的春闱殿试刚过,皇宫御书房内,萧南逸正伏案批阅新晋进士的策论。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洒落,将案头的朱砂砚染成琥珀色。忽然,一阵清脆的童声打破了静谧:“父皇!儿臣找到治水新法了!”

五岁的小太子萧承钧赤着一双藕节似的小腿,跌跌撞撞冲进书房,发间还沾着几片海棠花瓣。他怀中紧紧抱着一本比自己还高的《河渠志》,书页被翻得卷了边,稚嫩的指尖正指着某段批注:“您看这里,东汉王景治汴渠,用‘十里一水门’的办法分流,儿臣觉得和舅舅治水的法子能合起来用!”

萧南逸握着朱笔的手猛地顿住。这本《河渠志》是他上月才命人搬来的,原想着等承钧年长些再启蒙,却不想儿子竟偷偷翻阅,还能将古人智慧与现实政务联系起来。他放下笔将孩子抱上膝头,只见泛黄的书页间密密麻麻画着歪歪扭扭的线条,某处空白处甚至用木炭涂了幅简易的水渠分流图。

“谁教你看这些书的?”萧南逸声音里带着难掩的震惊。承钧晃着小脚丫,奶声奶气地说:“是皇爷爷!他说治水是大事,还让我数御花园里的排水孔呢!”萧南逸这才想起,萧景川退休后常带着孙儿四处转悠,却不想竟在玩乐间启蒙了孩子对政务的兴趣。

消息很快传到椒房殿。林婉清正在教宫女刺绣,听闻此事绣针差点脱手。她匆匆赶到御书房,正看见承钧站在地图前,踮着脚用树枝比划:“这里建水闸,这里挖支渠,汛期就不怕决堤啦!”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缀着两汪星辰。

“胡闹!”林婉清板起脸,心里却又隐隐骄傲,“这些是你该操心的事?快去读书!”承钧却抱着父亲的腿撒娇:“母后,儿臣读书可认真了!昨天还背会了《禹贡》!”说着便一字不差地背诵起来,清脆的童音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连窗外的麻雀都扑棱棱停下了鸣叫。

此事很快在朝堂传开。三日后的早朝,御史大夫王大人上奏时特意提到:“臣听闻太子殿下聪慧过人,虽年幼却心系民生,实乃我南诏之福。”话落,满朝文武纷纷附和。萧南逸看着殿下群臣,心中既欣慰又担忧——他深知,过早展露锋芒未必是好事。

当晚,萧景川带着孙子来到御花园。月光如水,洒在九曲回廊上。承钧蹲在水边,用树枝搅动池水,突然转头问:“皇爷爷,父皇为什么不高兴?儿臣说错话了吗?”

萧景川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逸儿不是不高兴,而是担心你被虚名所累。记住,真正的学问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要藏在心里,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他指着远处摇曳的莲花,“就像莲花,要先在淤泥里扎根,才能开出不染尘埃的花。”

承钧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此后的日子里,他依旧跟着太傅读书习字,却不再轻易展露锋芒。直到那年深秋,都城突发蝗灾,百官束手无策时,承钧捧着自己绘制的《捕蝗图》来到御书房。

“儿臣听老农说,蝗虫怕火和烟。”他铺开图纸,上面画着数十个装满柴草的火盆,还有用牛皮制成的巨大风箱,“我们可以在田间点燃火盆,再用风箱鼓风,把蝗虫赶到一处,就能一网打尽!”

萧南逸凝视着儿子认真的小脸,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抱着《河渠志》冲进书房的孩童。他将图纸递给在场的工部官员,后者仔细端详后大惊失色:“此计看似简单,却暗合《农政全书》中的捕虫之法,殿下天赋异禀,实乃我朝之幸!”

捕蝗之法推行后大获成功,百姓们奔走相告,称赞太子殿下是“神童转世”。然而承钧谨记皇爷爷的教诲,面对赞誉只是低头行礼:“这都是前人智慧,儿臣不过拾人牙慧罢了。”

藏书阁的烛光日复一日地照亮萧承钧的侧脸,转眼间三年过去。八岁的小太子褪去了稚嫩,眉眼间多了几分沉稳。他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时常带着侍卫微服出巡,穿梭在都城的街巷,观察百姓的生活,聆听他们的诉求。

一日,承钧带着贴身侍卫阿烈来到城西的贫民窟。这里房屋破旧,污水横流,衣衫褴褛的百姓蜷缩在角落里,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恐惧与迷茫。承钧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他蹲下身,握住一个小女孩的手,轻声问道:“小妹妹,你们平时都吃些什么?”

小女孩怯生生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硬邦邦的野菜饼,“这是娘亲用野菜和着麸皮做的,只有生病的弟弟才能吃白米粥。”承钧鼻子一酸,眼眶瞬间湿润。他起身对阿烈说:“记下这里的情况,回宫后我要向父皇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