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3章 神秘人供出神秘案 隐身将练就“隐身”兵(2)(1 / 2)

“太孙可觉这天寒冷否?”永乐问紧随身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瞻基一夹马肚,眉毛一 扬道:“皇爷爷在我这个年纪已在大漠上带兵打仗了,孙儿初来大漠,坐拥千军万马,满眼满身都是新鲜和惬意的‘壮岁旌旗’,全没有一丝寒冷之感。”

“说得好,说得好!”永乐望了望那张红扑扑的小脸,内心里涌动着大明后继有人的暖流,仿佛太孙就是那文武全才的辛弃疾!不,是拥有了辛弃疾之才的大明储君。

“皇爷爷,孙儿还有一议。” “讲、讲。”永乐很兴奋,几个文臣跟着,也乐意享受这祖孙二人议论宏发的天伦之乐。 “孙儿以为,南宋从第一个皇帝高宗起,个个羸弱,视金国如泰山,视番兵如虎狼,

岳飞、韩世忠几个大将再强,以一当十、当百,也抵不住皇帝的一道免战金牌。故孙儿以 为,辛稼轩生不逢时,又生在金地,高宗不信任,若遇皇爷爷这样的明君,他就是一员摧 锋陷阵、驰骋疆场的武将,有朝廷运筹帷幄,兵锋所向,岳、韩、辛等大将们披坚执锐, 就是几个金国也早灭了,辛稼轩也就没有那么多感慨的诗词了。”

这倒是一番全新的议论,若果真如是,南宋也就不是半壁江山了?永乐对朱瞻基表示认可:“孙儿此解颇有新意,朕虽赞赏辛稼轩,却也没想到这一层,很有见地。”

“祖孙二人之闳言高论,臣等也受益匪浅啊!”杨荣不露声色,乘机夸赞,以稳高炽之位,“皇太孙少年老成,文韬武略,了然于身,前于经史之见解独辟蹊径,今于古人之所行亦有深解,不愧皇上中意的好太孙啊!如此看来,皇太子也是育儿有方。”

永乐微微颔首,提到皇太子,他的兴奋劲就淡了。 “杨大人过奖了,”朱瞻基小机灵鬼,早明白了杨荣的用意,“父亲殿下的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最好的师傅就是皇爷爷,言传身教,呕心沥血。再就是皇爷爷选定的各位学士和师傅仪侍郎,个个经纶满腹,学富五车,经邦济世之学于从容间已了然于心了。” “孙儿知此,朕心甚慰。”十五六岁的皇孙博学而谦逊,永乐很感慨,“每朝每代开国之君,千辛万苦,竭尽心智,总欲使江山传之千代万代。然皇家后世子孙长于深宫,养 尊处优,骄奢淫逸,不知疆场之血流如注,不识百姓之艰难苦涩,纵是居高临下,也是坐 井观天。更有甚者,身居九重却心不在焉。”

永乐侧头看看,见朱瞻基和几个侍臣若有所思,心中满意,“孙儿说到南宋,殊不知北宋徽宗全情全意醉心山水,迷乱美妓李师师,绘画功底堪与名家媲美,这还是皇帝吗? 所以大权旁落,奸臣当道,百姓嗷嗷,人心离散。靖康之耻,二帝北狩,其必然也!荀子 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为国之根本。朕初次北巡,你尚年幼,留守北京,在原吉辅佐下熟悉政务,知晓风俗民情,农桑劳作,念万民之辛劳,忧百姓之温饱,其间虽有差池, 还算不错。今番随行,和朕一起统帅千军万马,远涉塞外,以知北国之寒苦,知将士之不易,知疆场之血腥。”

“谢皇爷爷谆谆教诲,孙儿当谨记不忘。” “知民间疾苦、将士辛劳此其一也。”永乐继续,“今为大明之嗣君,凡天下之世事,不可不周知;凡常人之艰难,不可不涉历。要学太史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故朕两至北 京,肃清沙漠,带你在身旁,以亲历行军和战阵。见识广了,涉历多了,心胸开阔了,即 使万机之来,皆有泰然处之之法。”

没等朱瞻基答话,胡广笑道:“殿下的学问见识已是迈越前人,皇上还如此用心,不 知皇太孙要成为怎样的聪明英睿之人了。”

“太孙年少,正是长学问的时候,”永乐语重心长,“每日营中闲暇之时,你等不能闲着, 既要讲说太祖艰难创业及古之帝王兴亡得失,还要讲说经史,博文广识,文事武备不可偏 废。切切谨记:帝王之学贵在资治、务实,勿于词章上研磨深究。”

“遵旨。”三位辅臣拱手。 大军跃上一个平缓的山丘,一阵北风袭来,猎猎旌旗沙沙作响,雪尘沙尘随风而至。

永乐全不在意,抖擞精神,举目远望,茫茫荒野尚在沉睡之中,一切都了无生气。忽然, 远处一个被大军惊扰的野兔在没命狂奔,他心中一动,有意考验一下孙儿的箭法,转头对 朱瞻基道:“前方猎物,孙儿可否取来为朕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