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不等岛内答复,干脆直接越过参谋本部向岳阳的湖南倭军请求发动牵制性攻势,内山英太郎也同时在黄冈发起了配合性的攻击。
两个方向的战报雪片似的飞进了武汉的独立师指挥部,赵骥却当起甩手掌柜把这些事情都丢给了副师长郭勋祺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盯着豫东倭军的动静不放。
“告诉周驰,车全部提前检修好,油给加满了,后边打起来他们特纵会是第一波突击力量,到时候可别给我拉稀摆带的”。
“让航纵把当下的作战重心转移到信阳方向来,以掩护地面部队突击为最高优先等级任务”。
参谋长陈奇涵记录完命令递给报务员发出去,然后回身问赵骥道:“副军长,信阳的部队用不用再调整一下出击位置,三个纵队现在的阵地宽度似乎有点过窄啦,到时候怕是会不好展开”。
华北倭军主力是沿平汉铁路一字纵向排布的,所以赵骥也是重兵集结于信阳,死死堵住它们南下武汉的去路就行,只朝两翼的大别山和桐柏山稍稍展开,但求能控制住铁路两边的山地制高点就行。
这样的兵力部署在防守时自然是有利的,但在转入进攻时却难免有队形不便展开之嫌,陈奇涵身为参谋长,自然有义务对军事主官做出提醒建议。
“不用重新调整了,后边就按现在的位置出击”,赵骥笑着跟陈奇涵解释说,“德国法西斯开创了一种叫做闪电战的新式战术,在欧洲战场上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要不是苏联老大哥国土地幅足够深,只怕也是扛不住的”。
陈奇涵点点答道:“我在陕北的时候倒是听说过这个战术,不过了解得并不详细,只是……我听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介绍说这种打法对部队的机械化突击速度要求非常高,我们只靠特纵怕是会力有不逮吧?”
特纵、炮纵和航纵一样,虽然名义上顶着一个纵队的编制,可那是为了解决技术兵种干部的职级问题,实际兵力远远不能跟步兵纵队相提并论。
比如特纵,四十几辆坦克加上一百大几十辆三号突击炮,再把全部的伴随步兵囊括进去也不过才两千多人,和一个步兵团的人数差不多。
“这套战术的核心不在于装备了何种武器,而在于作战的思路”,赵骥介绍道,“闪电战的关键在于以点破线,取得突破以后不要纠结于先解决溃散的一线敌军,而是要勇于继续往纵深大胆穿插”。
陈奇涵不解道:“那不就跟我军的惯用战术差不多嘛”。
“不,两者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我军的战术可以称之为纵深穿插,但很难称得上大纵深穿插,前者最多是战术层面的,而后者则是战役层面甚至可以说是战略层面的东西”。
赵骥指着地图问陈奇涵:“按照我军以往的战术,如果在敌人防线正面取得突破以后该怎么做?”
“当然是就地朝两翼发展,配合正面部队从侧后方把敌人分割成数个小的孤立部分然后逐个予以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