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老朱怒斥崇祯
洪武年间,百官上朝之前,据说要准备好遗书和棺材。
因为谁也不知道抄家灭族和明天哪个先来。
甚至砍头的风险远比明天更大。
到了崇祯朝,文武百官全都挺起了腰杆。
一个个排列着队伍,跟着朱元璋大摇大摆进城。
再也不用担心被杀。
不是不怕,而是已经杀过了。
朱棣到京城之后,封城五日,按名单砍人。
是时,北京城大小官员接近三千。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目前就只剩下约一千六百四。
这些都是被认证殉国、南逃、隐居不仕者。
有了这份底气自然就不用害怕。
甚至朱云峰听说最近京城内还起了一股攀比之风,比的是谁骨头硬。
存活下来的官员慢慢被分为三六九等。
其中最顶级的那一批,就是阖家自焚、自缢、跳河殉国者。
其次那一批则是自己自杀,或者逃到南明,在南明出仕募兵抗清,兵败被杀者。
最底层的那一批则是苟活下来,躲在老家或者深山老林隐居不仕者。
不得不说,鄙视链这种东西,真是哪儿都有。
科举上分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层层鄙视,层层往下压。
而里面最底层,最被鄙视的,则是没有通过会试,被赐同进士出身的举人。
“如夫人,同进士”便是官场鄙视链中的一场典型笑谈。
结果现在谁比谁死得有骨气,也成为了攀比。
就连王承恩、高时明、高宇顺这些往日被文官们骂做阉竖的宦官们,都一个个抬起头,挺直了腰杆,被时人称为三忠。
毕竟不提王承恩陪崇祯上吊殉国,单说高时明和高宇顺在家放火自焚,阖家罹难,也足够令人震撼。
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在文武百官以及军队的簇拥下,老朱一路穿过大明门、承天门,抵达了他在南京时,平日里御门听政奉天门大殿外。
历史上老朱最多到明初的北京开封,北平根本没去过。
如今历史改变,他亲征蒙古丞相纳哈出,路过北平,带着徐达出辽东横扫蒙古与女真,将东北大片区域纳入大明版图。
但当时北京紫禁城都还没有建,住的是元大都故宫。
后来他去了永乐朝,也去了洪熙朝和宣德朝,不过当时基本上也就在乾清宫附近转悠。
现在这却是他第一次从紫禁城的正门进入,窥探了这座宏伟宫殿的全貌。
“老四这宫宇修得好啊,比之朕的南京宫殿还要盛大。”
朱元璋站在奉天殿外门口,看着巍峨高大的宫殿,那琉璃瓦在阳光下反映出金灿灿的光芒,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朱云峰乐道:“那肯定的,毕竟明清两代皇帝居住地呢。”
老朱脸顿时拉下来了,说道:“以后就不是了,只有是我大明的皇帝居所。”
说罢抬脚就进了奉天殿内。
殿内十分恢弘宽敞,能够容纳数百人朝议开会,毕竟这里本来就是开大朝议的地方。
乾清宫则是皇帝召集臣子开小会之所,同时还是寝宫和办公场地,因而切割许多房间,反倒显得小很多。
朱元璋缓步走过殿中,一步步登到台阶之上,然后一撩龙袍,径直坐在了龙椅上。
一切都仿佛那么自然,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哪怕今天在场的绝大多数大臣,其实也是第一次见到老朱,包括崇祯这个皇帝。
但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曾经向崇祯描述过朱元璋的长相,又由宫廷画师画出来,再与宫中收藏的太祖像对比。
不能说完全一样,但也是八九分相似。
事实上明朝从嘉靖年间就流传的那张鞋拔子脸画像是宫廷流传出的龙像图,以此彰显朱元璋的神性。
而他的真实画像,一直保存在宫中,许多大臣都见过。
因而当老朱走下船的时候,在场的诸多大臣乃至于包括崇祯在内,都确定这是真太祖。
此刻老朱熟门熟路,宛如演练过几千上万次一样,就这样平静地坐在上方,俯视下方群臣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仿佛是从画像中走出来的皇帝!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情不自禁地纷纷下跪。
除了几个先带头地喊,后面的人反应跟上,一时竟显得颇为整齐,乌压压下方已经跪了一地。
靠近台阶处的是崇祯一家子。
朱云峰自然没有跪,他早就一路小跑跑到了台上,跟个太子似地站在老朱右前方,同样俯瞰着下方群臣。
崇祯一家子也跪了下来。
朱由检脸上露出犹豫复杂的表情,挣扎了几秒钟,还是张皇后和周皇后拉了拉他,这才跪下。
没办法。
他的性格就属于那种即便上吊自杀都要嘴硬的人。
把罪过全推给臣子,自己毫不粘锅。
面对朱元璋的指责,那也是硬着脖子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祖宗。
当然。
那个时候崇祯也不能百分百确定真是老朱下凡,所以电话里还能嘴硬一下。
现在真见了老朱,心里不怂那肯定是说假的。
临到了老祖宗真来了,在码头的时候没当场跪下就已经算不错了。
因而目前这种情况,该跪还是得跪。
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父母祖宗嘛。
权当是给老祖宗磕头了。
“平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