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73章 满城贺胜(1 / 2)

第573章 满城贺胜

三路宋军大胜,真定城连日压抑紧张的气氛终于放晴了。

当辽军三路进犯大宋的消息传来,真定城的百姓纷纷感到不安,城内跑得最快的便是商人,李清臣好不容易建好的集市和商铺,这些日子已关了一大半,连带也影响了许多百姓的生计。

战争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便反应在经济上。

尤其最近几日,负责城防的厢军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无视城内风声鹤唳民生凋敝的现状,反而愈发严格地盘查出入的百姓商人,更给城池蒙上一层压抑的阴影。

不仅如此,厢军和府衙差役日夜不停在城内搜索,据说抓了一批辽国的奸细,百姓更是人心惶惶,各种传言甚嚣尘上,越传越离谱。

很多人绘声绘色地说,辽军马上要攻打真定城了,还有消息灵通的人说辽军攻下真定城后,一定会屠城,城里男女老少一个都没跑,男的全杀了,女的被糟蹋后送回辽国为奴为婢。

不得不说,有些消息确实不假,辽军确实有屠城的打算。

前提是,辽军有本事攻下真定城。

底层的百姓往往是最容易轻信传言的人,他们的认知决定了只能人云亦云。

这几日城内的恐慌情绪如瘟疫般蔓延,甚至不少百姓举家逃出城去,厢军遵赵孝骞的命令,对进城的人严查,但出城的人一律不拦。

原本只有数万人口的真定城,在赵孝骞回城的那天,城内少了三分之一。

整座城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胜利的捷报终于传来。

宋军三路大捷,歼敌七万余,前所未有的大胜。

当初赵孝骞率龙卫营与辽军两次交战,歼敌共计八万余,但那是两次交战的结果,这次宋军显然更厉害了,一次就歼灭了辽军七万余。

捷报传到郡王府,赵孝骞当即就下令府衙满城张贴捷报,让全城百姓皆知。

不是炫耀功绩,而是为了安民。

官府的任何安民告示,都远不如一份捷报来得实在,更令人放心。

府衙的差役忙活起来,拎着米汤浆糊桶到处张贴捷报,城内人群很快聚集,随着捷报被人一字一句念出来,围观的人群突然一静,接着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胜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胜,这就意味着辽军不可能攻下真定城,城内百姓的命保住了。

欢呼的人群三五成堆,同样惊喜雀跃的心情,让陌生的人们聚到了一起,人越聚越多,很快汇成了人海汪洋。

而就在人们嘶吼欢呼之时,街边关门许久的商铺,也悄悄打开了门,掌柜和店伙计站在门口,大胜吆喝拉客,展示货品。

酒楼酒肆,青楼勾栏,一反多日低迷压抑的气氛,突然宾客爆满,沉抑许久的生意一天之内便兴隆起来。

满城的百姓都在庆祝欢呼胜利,真定城飞快恢复了以往的勃勃生机。

郡王府内,李清臣兴冲冲地赶来,见面就大笑。

“哈哈!殿下虎威,大宋之幸也!下官恭贺殿下为社稷再立新功。”

赵孝骞苦笑着对许将道:“这货每次来我家,总是赶上饭点,一次两次我以为还是巧合,后来慢慢确定了,这货就是找尽各种理由来我家蹭饭的。”

然后赵孝骞介绍许将与李清臣认识,其实并不需要介绍,两人早就认识了。

说起来李清臣的资格比许将还老,李清臣是皇祐五年的进士,比许将中状元早了十年,当年的李清臣也曾风光过,他被欧阳修推荐为同知太常礼院,后来还修过国史,为官家注过起居录。

只不过相比平步青云的许将,李清臣的仕途便坎坷了许多,官场上沉浮多年,总会遇到莫名其妙的横祸或是连坐。

如今许将都已是枢密院副使了,资格更老的李清臣却还只是真定府判官,两者的地位相差甚远。

许将与李清臣也算是相识多年,当初同在汴京为官,不过关系算不得亲密,二人多年不见,又是一番寒暄,赵孝骞吩咐府中准备酒宴。

难得的大胜,作为主帅,自然要庆贺一下的。

“老李,回头从府库里拨一笔钱出来,买些牛羊猪肉和好酒,派人送去拒马河大营,用来犒赏三军。”赵孝骞突然道。

正与许将相谈甚欢的李清臣动作一滞,搁下酒杯苦笑道:“殿下也是带兵多年的人了,这点规矩为何不懂”

“军中的耗用,自有军中开支,除非官家和政事堂的公函,否则禁军是不能动用地方官府的钱的。”

“殿下欲犒赏三军,下官深表赞同,但规矩是规矩,这笔钱真定府库不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