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特殊卫星的总质量为400吨。
刚好卡在七代战机的运输极限上,不浪费它们的任何一分运力。
“装载已完成。”
“开始进入起飞程序。”
工厂的仓库大门再度打开。
11架七代战机同时缓缓驶出。
整齐划一的沿着地面轨道,进入发射场地。
七代战机没有起落架,它在地面的移动,实际上也是通过低功率的悬浮飞行进行。
因此在进入发射场地后。
没有经过预热和启动引擎。
直接就无延迟的跨入了下一垂直起飞的阶段。
总共11架战机,分三批逐次升空到150多米高的位置。
沿着上方4条飞行通道,离开避难所。
苏武的控制中心。
在控制台前的大屏幕上。
这一刻,临时化做了发射场的指挥中心。
分出了多个不同角度的分画面,监控着这群战机的每一个运行细节。
几秒后。
七代战机群穿透云层,进入了20倍音速的加速冲刺状态。
一分多钟后。
它们陆续抵达了各自的预定轨道。
开始投放机舱内的特殊卫星。
“投放成功,”
“特殊卫星已展开。”
“开始搜索链接.连接已成功.”
“无线电力传输网络,开始运行。”
一束无形的电力。
从农家小院大型电力传输装置上,发射入空中。
经由数颗特殊卫星的中转折射,最终又落向地表一艘实验型的冰湖级运输舰上。
让它在移动的同时,成功获得了电力补充。
“多次中转后,电量损耗率达到了5%左右。”
“单颗卫星,最多同时构建100道不同的电力传输通道。”
“想要实现对整个东洲的稳定覆盖。”
“目前的卫星数量还不够。”
“至少要扩张到6倍于此的数量才行。”
在控制台屏幕前。
翻看着人工智能汇报的太空电网实际运行数据。
苏武迅速的确定了里边的几个关键节点。
通过近地轨道卫星,多次中转传输的电力。
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额外损耗。
虽然比例不算大,但数量累积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
经由太空电网,同时进行充能的目标。
也存在着数量上限,最多不能超过100个。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小,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规避。
最简单的,就是在接收电力的终端。
比如某支运输队伍中。
安装多台小型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先统一接收来自太空电网的一束电力,然后再在队伍内自行分配。
由于小型无线电力的传输装置,最远传输距离达到上百公里。
还可以相互串联并网。
因此理论上,可以把活动在周边数百公里内的所有需要充能的设备,都统一看作是同一支队伍。
最后,想要组建一套完整版的太空电网。
需要整整66颗特殊卫星才行。
不然苏武得到的,就是只能断断续续对地面指定单位,进行充能的残缺版。
虽然说也不是不能用。
但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