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章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2 / 2)

除了无穷无尽的学习考试之外,学生们连必要的休息时间都少的可怜。

极少数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那是一段充满痛苦与煎熬的时光。

因此,许多人像日记主人一样,考入大学后,都开始了报仇雪恨一般的玩乐,这大概是对于过去的自己的一种补偿。

虽说不能完全责怪日记主人当初的选择,但他终究要为曾经的玩乐付出代价。

由于备考时间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加上院校选择不够合理,时间分配混乱等诸多问题,他在考研一战中遭遇失败。

考研失利的结果,对他和家人都产生了影响。

家人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委婉地劝说他将重心转向就业。

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除了他,还有弟弟妹妹需要上学,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

但日记主人心中仍有不甘,在他看来,追求美好生活,本就是每个人的权利,这又有什么错呢?

幸运的是,家人最终尊重了他的想法。

由于不是奥地利人,也不是美术生的缘故,日记的主人没有另一种二战的选择,他他的二战是考研二战。

于是,他又鼓足勇气,踏上了考研二战的征程,他在日记本上郑重记录下为梦想再次拼搏的决心 。

这一回,日记的主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他成功找回了高中时期拼搏奋进的状态。

那段时光,无疑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为斗志昂扬、实力强劲的阶段。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在考研二战中取得胜利。

消息传来,家人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朋友们纷纷送上真挚的祝福,大家都认可他当初坚持考研的决定无比正确。

研究生的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

有了之前的教训,日记主人不再重蹈覆辙,没有将宝贵的时间全部耗费在享受青春的安逸之中。

他合理规划学习与生活,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

毕业那天,他身着硕士服,身姿挺拔,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整个人意气风发。

早在毕业前一年,日记主人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前瞻性,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收集行业资料、提升专业技能,满心期待能顺利入职心仪的岗位。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在他毕业这一年,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标准。

他想要得到的那份工作,门槛从硕士学历陡然提升至博士学历。

面对这一变化,他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要不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以他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继续读下去并非难事。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家中传来了噩耗。

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在工地上遭遇严重事故。

与其他在事故中不幸丧生的工友相比,父亲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性命。

然而,父亲虽保住了性命,却因伤致残,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

尽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后续的治疗和生活费用,依然像沉重的巨石,压在全家人的心头。

日记主人心中难免泛起一丝私心,渴望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但当他想到弟弟妹妹充满希望的未来,想到家庭此刻面临的困境,内心的天平渐渐倾斜。

他不能为了个人的发展,牺牲弟弟妹妹的前途。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他最终忍痛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选择踏上就业之路。

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入职的单位,恰恰是本科毕业时放弃的那家。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单位已将招聘标准提升至硕士学历。

更让人感慨的是,工作后,他的顶头上司竟然是曾经的同学。

回想起本科毕业时,两人都有机会入职这家单位,只是当初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

在那本日记的字里行间,日记主人写下了诸多假设,字里行间满是对过往的反复思量。

他忍不住设想,如果本科毕业时,自己选择接受那份工作,凭借这些年的积累与打拼,如今坐在领导位置上的,会不会就是自己?

要是大学前两年,没有肆意挥霍时光,第一次考研便能顺利上岸,以研究生学历为敲门砖,是不是就能得到那份自己更为心仪的工作?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个“如果”。

那段时间,日记主人仿佛迷失在这些假设里,无法自拔。

从他犀利又满含不甘的言语中,即便时光相隔千万年,张玉汝仍能深切感受到他心中翻涌的遗憾。

每一个“如果”,都像是一把利刃,刺痛着日记主人的心,也深深触动着张玉汝。

然而,生活的车轮不会停下,现实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很快便将他从幻想中拉回。

工作上的高强度任务,家庭里的琐事纷争,让他疲于奔命,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渐渐地,日记的更新频率越来越低,从最初的三天一记,变成一周一记,后来一月一记,到最后,甚至几年才会记录一次。

日记内容也愈发简短,从最初洋洋洒洒数百字,到后来精简成只有十几二十个字。

原本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在岁月的磨砺下,被压缩成只言片语。

目睹日记这些明显的变化,张玉汝陷入了沉思。

日记主人释怀了吗?也许他已与过去和解,坦然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又或许,他只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无力再去感慨。

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不断前行,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

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未曾发生的事不可预测。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日记的主人又重新找到了这十几年不曾使用过的日记本。

或许是突然想起了那位日记曾广泛流传的光头,也可能是为了和自己开一个玩笑。

日记主人最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正经人谁写日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