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两千六百七百一十七章 八大码(1 / 2)

见到这样的保护措施,周至本来对包裹的瓷器已经不大报希望了,然而将瓷器来回翻看,发现竟然是全品,一点冲磕都没有。

东西不大,是一件柳叶瓶,本身应该是一种柔和的红色,不过现在在灯光下却透着一种绿光,应该是与在阳光下的呈现不一样。

柳叶瓶是一种小巧的瓶子,肩部比较修长苗条,器型同样如此。

不过得到这个名字并非因为它形如柳叶,而是因为其形状就是传统图案当中观音手持的杨枝净瓶那般模样,平时置于案头观赏,也只能插柳枝,马尾草这类没有什么重量的装饰植物,故而得名。

这是一件大开门的东西,翻看底款,果然,器物底部写着工整的“大清康熙年制”六个字。

这是一件康熙豇豆红的瓷器。

康熙豇豆红属于康熙晚期景德创烧的名品,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在清代颜色釉中是一个特别的品类,创烧于康熙晚期,是祭红,郎红出现之前的铜红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

不稳定的原因就是铜这种着色剂十分特殊,在氧化焰和还原焰中会呈现出从红到绿的不同颜色,从暖色到冷色,这样的变化跨度过于巨大,因此豇豆红的呈色工艺非常高,环境稍微不对颜色就会红绿交错,变化无常。

因为这样的特点,可以说每一件豇豆红瓷器颜色都不尽相同。

最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略次者釉色如豇豆,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雾气”;红色再浅一些的被称为“娃娃脸”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艳美,但有幽雅娇嫩之态。

再下等的呈色,就只能叫做“驴肝”,“马肺”了。

为了尽量解决烧成难度太大的问题,窑工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首先就是缩小器型,减少釉面表面积,这样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就会小一些,因此豇豆红釉很少见得到大器。

其次就是将釉面施加得薄而均匀,景德窑工们发明出了吹釉的方法,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再在其上吹釉。

吹出的釉表比传统流釉方式薄得多,保证釉料可以与环境充分接触环境,减少烧造过程中的釉面流动。

但是要吹得均匀,就必须分作多次,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烧成后釉面就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痕迹,釉面稍微堆积过厚的地方,在烧成过程中氧化的作用下会产生绿色的斑点,犹如苔点。

这种本来可以算作“工艺瑕疵”的成品,在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反倒变得妙趣横生,相映成辉,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因此清人有诗形容这种釉色为:“绿如春水方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不过文人的审美却不是窑工的追求,豇豆红釉存世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工艺更加成熟的红釉所取代。

这又反过来造成了它的珍贵。